http://www.cim.nankai.edu.cn/mtbaodao/MTnim/rmw060222.htm
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(国家科技奖获奖人物①)
本报记者 陈杰
编者的话
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。在我国,近百万科技大军中,活跃着一批政治强、业务精的领军人物。他们带领着科研团队团结协作、奋勇争先,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、为中华民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作出了杰出贡献。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刊登记者采写的报道,介绍国家科技奖部分获奖者的事迹。
“数学人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!”张伟平———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送给记者这样一句激情迸射的话。
今年1月9日,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,41岁的张伟平教授以“Atiyah-Singer指标理论的若干研究”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。来到张伟平工作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“省身楼”,目光所及,走廊、教室、报告厅处处都放有黑板,这里是数学家们思考和猜想的圣殿。
张伟平办公桌的对面,悬挂着已故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题词:“数学是乐事,数学是快事,做好的数学,欣赏朋友的工作,永远快乐。”
创新:风景的背后还有风景
张伟平称钻研数学是“智力登山”。他登上的一座巨峰是著名数学家阿蒂亚(Atiyah)与辛格(Singer)于1963年证明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指标定理。这一定理在数学的两大领域———分析与拓扑之间建立了桥梁,被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定理之一,也是国际主流数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。
1988年,张伟平考取陈省身教授的博士生。随后,陈先生安排他赴法国巴黎南大学,师从法国科学院院士比斯姆,使他得以进入指标理论研究的世界前沿。在巴黎时,张伟平艰苦、勤奋而快乐,他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,享受着灵感瞬间而来的美妙。
沿着名师搭建的“天梯”,越过数学的一个又一个峰峦,张伟平说,“你不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,总想爬过去看看,风景的背后还有风景,吸引着你一直攀登。”
1993年,在巴黎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,如陈先生所期望,张伟平回到了南开大学,从助教做起。到2000年,他在指标理论方面已完成一系列国际公认的成果。国际数学界评价他的成果“远远超过了在此以前的所有相关结果”,是“原创性的”,“惊人的,显然是新的”。由于成就突出,他在2000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,并于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,同年获教育部“长江学者成就奖”一等奖,2002年被邀请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了45分钟的报告。
截至目前,张伟平撰写的关于这一课题的50多篇论文已由国际著名杂志发表,其中36篇被SCI收录。对此,张伟平认为,做学问要踏踏实实,追求原创性成果,谋取与国际数学界平等对话,登上别人登不到的高峰,这才是真正令人高兴的。
快乐:数学是美的艺术
张伟平似乎为数学而生,他经常引用陈省身先生的一句话:“除了数学,我什么都不会。”陈先生从美国回国定居南开大学后,师生三天不谈数学就觉无聊。张伟平常常夜以继日地“泡”在办公室,长期的积累换来的是灵感火花的迭出。年节假日、合家欢聚之时,他一个人静静地在数学世界里游弋。他把研究数学视为快事、乐事。
他不相信治学有投机讨巧的路径,常用陈省身先生临终前以93岁高龄攻克数学难题彻夜不眠为例,鞭策自己。“一个人哪有不用功的道理?”他与自己的学生比刻苦用功,差不多每个周末都给学生开讨论班,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,寻找志趣相投的同道。即使是陌生的学生向他请教求助,他也会耐心讲解,平等交流。他告诉学生,“好的数学必定有用”。
张伟平说,“数学是一门纯粹的学问,如果一个人愿意追求至真、至善、至美,研究数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。”在他看来,数学乃至数学人的生活并不枯燥,数学是美的艺术,关乎心灵与智力,可以融入生命。由于常常与数学打交道,张伟平开玩笑地说:“数学家天天做数学,天天都是星期天。”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。
张伟平的心灵阳光而又丰富,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。他对文化时尚十分敏感,讲求生活的品位和质量,喜欢看电影,是“超级发烧友”,还喜欢看武侠小说、文学和文论杂志,这成为他认识外在世界的一个途径。他鼓励有志于数学的学生广泛涉猎,提升人文素养。
风格: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
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,是张伟平常讲的一句话。他在数学王国纵横驰骋,处理人际关系则主张简单化,不去经营,与这个人相处,跟那个人交谈,言行如一,崇尚简单而幸福的生活。
2004年1月,张伟平担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,承继陈省身先生开创的风气,为研究人员提供自由的空间。他提倡学术民主,公开公正,氛围宽松,重大事项通过所长联席会议或全体教授会议决定,分歧的意见当场论争。
去年底,在建所20周年暨纪念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大会上,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。张伟平宣布,利用国内一流的条件,开门办所,举办多方面的研究活动,为全国数学界服务;启动访问学者计划,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、不同领域及研究方向的数学家来访,活跃中国的数学研究。在这一计划中,特别为西部及边远地区保留了访问学者名额,资源共享,促进中国数学整体均衡发展。
张伟平深感肩上的责任,“我国的数学研究在一些领域已居国际前沿,但我国总体上离数学强国还有相当的差距,最现实的例证是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内地只有一名数学家受邀做报告。”
陈省身先生留给他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,“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,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。”
《人民日报》 (2006年02月22日 第十一版)